别羊

来学一句英文惯用语:Don’t be a sheep.

字面意思是“不要成为一只羊”,一般是指不要像羊那样顺从、容易受他人影响、无脑、随大流等等,不要没有自己的主见。

可实际上这太难了。

这个难指的不是产生每个单独的主见很难,而是一直有主见很难。

在有独立思考习惯的人看来,对于单独的事件进行独立思考实在是再容易不过了。绝大多数问题都不需要你是个专家、学者,以最朴素的常识去思考就可以。

在得出任何结论之前或者接受任何观点之前把自己拦一把,分析一下相关的信息中哪些是fact(客观事物)哪些是opinion(观点),互相之间是否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否则即使该观点再诱人,也得拒之门外。

要把这种思维方式变成一种潜意识下的习惯,得经过一段时期的有意识的训练才可以。要守脑如玉,对于任何进入自己大脑的信息要有洁癖才行。

前面说要用常识去思考,这又引出另一个难:当你的常识是由多年来从没经过认真思考、直接被灌输的垃圾信息构建出来的时候,你现在即使意识到了要独立思考,你的思考也有可能没有任何实质的价值。

很多时候你已经接受了那个观点,所谓的思考只是往回找支撑这个观点的理由而已。这种伪思考非常可怕,不仅仅是会导致你接受潜在错误的甚至有害的观点,更增强了自以为自己是在思考的错觉。

我常把这层难用“知障”这个词来描述,“知障”多了,离“智障”也没几步了。

当所有媒体、自媒体在渲染羊了有多可怕的时候,每天成批乖乖地跟着羊群去被捅;当所有媒体、自媒体180度大转弯,突然说着跟昨天完全矛盾的话的时候,又成批成批地随意变成小羊人,然后跟着羊群去抢能毒死人的药。

什么情况下都能冲上去主动当韭菜,镰刀都反应不过来了。

为什么不问问为什么呢?如此魔幻的剧情每天在身边上演,竟然不觉得哪里不对,这是不是有点太可怕了?

屎坑记

跟大家讲个童话故事,千万不要当真:​

赵金海原创作品

从前有个我,出生在屎坑里。

几乎所有人都吃屎长大。​

但不是屎坑里所有人都一样,屎王以及他的奴才们是可以在坑边上生活的,并且在进入屎坑视察的时候会穿着防护服,奴才们也会专门开道,不会让屎王粘到屎或者屎民们。

并且他们主要是强迫普通屎民吃屎,他们有特殊的方式来处理屎,处理后跟普通的食物已经差不多了。

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意识到吃屎是不对的,尤其是被强迫吃屎是极其不正确的。所以我坚决不吃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屎净化后在里边找营养吃。

自己能看清这些之后,心里也不忍心看到其他人还在继续吃屎的这种现实。本着“如果觉得自己的祖坑不完美,就去努力建设它”的想法,将自己净化屎和屎坑的经验努力向周围人推广。看到有些被强迫吃屎的人还冒着风险去帮他们进行反抗。

可是这个过程中最让人绝望的,是那些吃屎长大的人,不但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吃屎,当我告诉他们不要吃屎以及别人强迫自己吃屎时要反抗的时候,他们指责我不爱自己的祖坑,说我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甚至说我连祖坑都不爱还是人吗?质问我是不是被坑外敌对视力洗脑了……

后来我就绝望了,努力离开了屎坑,去找一个相对干净的水里边生活。

我尽量不再去想坑里的事情,可是时不时的还是会看到屎坑里的消息。因为自己的亲人朋友们还在那里生活,当屎坑里的情况变糟糕的时候忍不住还是会关注一下。但我在坑外也只能偶尔发发朋友圈,讲一讲吃屎的危害。尽管如此,爱坑者们还会骂我:“你出坑了就闭嘴,你们这些粪青就是无时无刻想要抹黑我们的祖坑,你不配做屎坑人……”

现在坑里的情况越来越糟糕了,坑里有很多人渐渐不太想吃屎,可是屎王的奴才们发明了各种新方法强迫人们吃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吃屎的坏处,可是我看到之后并没有觉得有太大的希望。我在屎坑外仅仅发点朋友圈抱怨几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坑内的人顶多也就只热衷于转发朋友圈,报怨一下就觉得已经热血沸腾了,而没有任何实际的行动。偶尔有些实在受不了的竟然不去反抗,而是选择跳坑自我了结。我一开始不能理解,连命都不要了,为什么不去努力拒绝吃屎,做出一些抵抗呢?

不过后来我也想通了,他们可能到死也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吃屎,以及自己遇到的所有的苦难都是源于别人逼他吃屎造成的。他们只是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所以选择了跳坑。

令人绝望的屎坑。

备份iPhone到移动硬盘

直接上干货:

  • 把iPhone和移动硬盘插到电脑上
  • 在Finder里看一下移动硬盘的名字,建议把名字修改成简单的不带空格和特殊符号的英文名,方便后续步骤在Terminal中使用,比如叫BackupDriver
  • 先把原有的备份目录复制出来,以防万一
    • 在Spotlight(点屏幕右上角的放大镜)中输入~/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MobileSync然后回车
    • 把打开的文件夹里的Backup目录复制粘贴到要备份的地方
    • 确保Backup目录已完全备份完毕,然后把这个文件夹删掉
  • 点屏幕左上角的苹果图标,下拉菜单中点System Preferences
  • 弹出窗口中点Security & Privacy
  • 在Privacy标签卡下左侧列表中找到并点击Full Disk Access
  • 看看右边窗口中有没有Terminal并且被勾选
  • 如果没有则按下面步骤添加一下
    • 点一下Security & Privacy窗口左下角的锁,输入电脑登录密码之后解锁
    • 在Privacy标签卡窗口右侧列表下点+号
    • 在弹出窗口右上角的搜索栏中输入terminal,选中搜索结果里的Terminal(黑色图标)应用然后点Open
  • 确保Privacy窗口右侧列表中已有Terminal并且被选中后关闭Security & Privacy窗口
  • 打开Terminal(可以在Spotlight中直接输入terminal然后回车)
  • 把下面BackupDriver改为移动硬盘名,iPhoneBackup是在移动硬盘上的备份目录名,没有就新建一个,保持目录名和这里的命令中的一致,然后在Terminal中执行
ln -s /Volumes/BackupDriver/iPhoneBackup ~/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MobileSync/Backup

注:以上Application Support中间的空格前一定要加一个斜线\,不然Terminal会认为路径到空格那里就结束了

不出错的话就可以正常在Finders里点开已连接的手机,再点Back Up Now进行备份了。


我的MacBook Pro硬盘只有500G,而iPhone也是500G,所以手机买来好几年都没有在电脑上备份过,iCloud也早满了也不想花钱买更多的空间。于是Google了一下如何备份到移动硬盘上。

实际上系统里本身不支持更改备份路径,这个方法就是给默认的备份目录建立了一个symlink,链接到了移动硬盘上。对于系统来说备份路径没变。

当然这样的话如果你不插上同一块硬盘的情况下,是不能在电脑上完成备份的。

如果要换另一块硬盘来备份,则把前面在~/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MobileSync/里建立的那个symlink(在Finder中显示为左下角带个箭头的文件夹图标)删掉,然后重新建立一个链接到新硬盘里相应路径下的symlink就可以。

今年是1984

2020年很多人都抑郁了。昨晚跟朋友聊天,谈到了很多问题,涉及到个人、朋友、事业、社会等等。聊到最后我感慨,其实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相关联的,要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运转的,各个问题之间是怎么相互影响的,才能看到全景,也更能比较合理地处理所有的问题。

关于如何看到全景,我个人在过去几十年也一直在努力。其中也有一些关键的转折点。

小学五、六年级开始读毛泽东语录,看唯物主义的理论并且在现实中实践,导致在初中阶段成为一个又红又专的人,初三之前几乎没有朋友,因为想要实现共产主义,所以对周围的人都是以集体利益大于一切的标准来要求。

初三的时候有很多关系户转到了我所在的班(因为长期都是优秀班级),第一次体会到“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动物农场》,乔治・奥威尔),原有的“无产阶级”的优越感完全没有了。于是开始自我反思,也是这个时候开始意识到人是需要真情的。那一年几乎完全变了一个人,开始结交朋友,与朋友们一起party,听摇滚乐,还学会了喝酒。

高中通过收音机和互联网接触到大量境外的“反动”信息,开始变得叛逆。发动同学们联合起来反对学校乱收费、向省里举报学校组织集体作弊、在班会上发表演说批判时政等等。这个阶段也幸好是发生在高中时代,要是再晚一些可能后果很严重。通过对抗,让我看到了群体的无知与懦弱,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的启蒙。可是我尚不具备帮助他人启蒙的能力,所以唯有完善自我,向那些给大众启蒙的先贤、大师们学习。

进入社会后也接触过一些为社会正义挺身而出的人,也看到他们受到各种迫害。如果没有高中阶段的经历与反思的话,我很可能也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来。而我只是在压着某条底线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尽点力罢了。更多还是不断鼓励身边具体的一个个的人进行独立思考,能唤醒一个是一个。对于这个社会貌似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而我心里已满足于让这个世界更好了一点点。

在这些体验的过程中,阅读也是给我力量的重要来源。对于前文提到的“看到全景”,在第一次读乔治・奥威尔的《1984》时,让我把很多事都串了起来。对这个社会的运转茅塞顿开。

因此,在昨天的聊天中也把这本书强烈推荐给了朋友。

【干货】某教学方法分析

以前给教研人员培训时,常会提到要用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这本书里提供的一个模型来科学地分析各种语言教学方法。

而我在十多年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我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不知不觉总结出了“泛精结合、查听仿生”的语言能力训练方法。

但我一直都没有拿这个模型给自己的这套说辞进行过严谨的分析,那就通过这篇文章做一次尝试吧。


接下来就用前面提到的那个模型来分析一下我所谓的“泛精结合、查听仿生”这个方法。

如果不够严谨,正好也可以借此机会完善一下。

一、分析模型

科学地分析一个语言教学理论或者方法的模型如下图:

源自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二、理念

2.1 关于语言的本质的理论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途径之一,其通过人体多感官的联动以声音、表情、肢体语言为主要展现形式传递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象。

2.2 关于语言学习的本质的理论

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是建立信息与多感官协作的关联的过程,在这些直接关联的基础上,学习者将会获得生成性输出的能力。

三、设计

3.1 目标:

让初学者在没有目标语言环境的条件下,仍然能建立起语言与人类本身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关联,通过大量跟声音的直接互动,让学习者建立声音与其所传递的准确意象跟发声器官的运作、所有感官的感受、内心的情感之间的直接关联,以便在输出时能条件反射似地调动所有相关的器官、感官和情感以最直接、自然的方式表达想要表达的意象。

主要适用于初学者建立中级阶段以前的语言运用能力(CEFR的A1到B2阶段),在更高级阶段中仍可继续保持该训练习惯,并辅以其它必要的方法以获得更多高级阶段的语言运用能力。

3.2 大纲:

目前并没有固定的训练素材。原则上讲,任何至少带有母语人士录音的素材都可以采用。如果有视频、图片等资料则更佳。

而素材的组织方式需要灵活考虑不同人群、不同需求进行特别设计。因此未来应当会有基于该方法的各种不同课程内容与形式,而不仅仅采用一套大纲以期解决所有人的需求。

3.3 学习者角色:

学习者主要是训练的参与者。通过跟声音直接互动,进行长期的、高标准的训练,持续建立语言跟自身多个感官之间的联动,以获得生成性输出的能力。

3.4 教师的角色:

教师主要是教练的角色。引导学习者进行训练,在训练中提供关于训练情况的即时反馈以便学习者的训练更高效,同时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以便学习者更容易保持持续的训练。

3.5 教材的角色:

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需求提供实用的训练素材,至少有文字与相匹配的录音,其它媒体形式越多越好,以便辅助学习者建立更多感官的关联。

四、步骤 技巧、练习与行为:

为了更有效地建立关联,可以把训练过程分为泛学和精学两类:

4.1 泛学:

用于提升学习广度(占总学习时间的70% – 80%)

学习过程中忽略细节,在可理解的前提下大量输入即可。主要目的是建立大量的视觉、听觉与所传递的信息之间的关联。

4.2 精学:

用于提升学习深度(占总学习时间的20% – 30%)

具体的做法就是用“查、听、仿、生”四个步骤进行精细化练习。在这个步骤里一定要追求精益求精,练习的内容不能多,但要以最高标准进行训练。

4.2.1 查——准确理解

这一步是一切的基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在开始练习之前一定要认真查词典,搞清楚要练习的内容究竟在讲什么,每个词都要弄明白。这里最常见的陷阱就是那些自认为认识的单词,所以如果只查自认为的生词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把握一个原则,只要有一丝模糊就马上查词典,一定做到100%明确,最好是每个单词都查,这样就很难有遗漏了。

除了查词外,有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查相关的语法点、文化背景知识、相关联的其它资讯等等。总之要做到既充分理解字面意思,又理解文字背后的意思,以便后续的训练中与准确的意象建立关联。

4.2.2 听——客观听音

所谓客观就是指不要被曾经习惯的发音所干扰,忘掉以前,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论是不是符合过去的记忆。在听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符号进行标注来辅助听音,但不用学习音标,只要自己明白是什么意思,任何符号都可以。

4.2.3 仿——客观模仿

当能把所有的发音细节听清楚以后,就可以开始张嘴跟读练习了,但也要注意客观两个字。主要体现在那些不符合个人发音习惯或者记忆中的语音知识的地方,要忘掉一切,客观地按照所听到的声音去模仿,把不习惯的发音练成新的习惯。

模仿时除了模仿语音语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在说话的感觉。第一步的作用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才能更准确地找到自然地说话的感觉。

模仿可以分两个阶段:

  1. 异步模仿:以一个意群为单位播放一遍原声,跟读一遍,跟读时语速先尽可能慢,随着熟练度提升逐渐加快速度直到跟原声速度一样;
  2. 同步模仿:熟练度达到跟原声语速一样时则可以在播放该片段时与原声同时发声,关注原声的节奏与语调变化,类似唱卡拉OK一样,练到跟原声的节奏与语调完全一致为止。

4.2.4 生——生成性输出

生成性输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 在查、听、仿三个步骤完全做到位,把声音跟意象以及自己的发声器官的运作建立顺畅的关联之后,想像真实的语言情景,像一个演技高超的演员一样,真实地说出来,而不是毫无情感地读句子;
  2. 生成性输出同时也是一个自然产生的结果,前三个步骤所建立的直接关联不是靠逻辑思考实现的,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机制会让语言学习者在与目标语言大量直接接触的过程中自然获得语言能力。其结果并不仅仅是能让学习者能应用曾练习过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可以自然地进行生成性输出。也就是说在已有的能力基础上自动按照语言的规律产生新的表达。

以上通过这个模型把这套训练方法比较全面地进行了分析和梳理。随着今后教学的实践,我还会不断进行完善。尤其是大纲部分是主要缺失的环节,这也将是今后发展中需要大量实践积累与总结的部分。

喂?请问梦想在家吗?

原打算在2015年开工时写这么一篇文章的,但一开工就被各种事给耽搁了。当然了,主要是因为做那些“各种事”比写文章的优先度更高。而打算动笔也主要是反省一下。

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一直身在教育培训行业。表面上看似积累了一些行业经验,可是今天突然意识到,跟最初对比我内心深处的梦想变得越来越小了,即使现在身边还有很多人用“理想主义”之类的词来“骂”我。

第一次创业的时候,用两千多块钱启动,我沿用了在高中时与几个朋友一起组织的海豚俱乐部的名称,靠英语和计算机培训为主要收入。虽然当时经济状况非常艰难,可是我的梦想不小。我们当时的一群人高喊着商业支持教育的口号,梦想将来要建设一座海豚之城,里面有海豚大厦,利用海豚集团各种产业的收入来建设一所最有特色的海豚大学。这所大学里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是随时互换的,任何人都可以开设课程或者参加感兴趣的课程。

第二次创业基于为海豚俱乐部找资金,本想找10万块就足够了,结果找到了愿意投入200万做学校的朋友,条件是我得放弃海豚俱乐部。这次我们的梦想是在借鉴华尔街英语的模式之上,将英语教学与户外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搬到真实的场景中去。每个月我都要带领教研团队为当月要去的地方编写相应的教材,带着学员与中、 外教一起在海边学习关于大海的诗歌,在花丛中学习描述各种花草,在野长城扎营学习户外知识……

第三次创业经历的磨练最多,起初的梦想是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建造类似于海豚大学那样的一个平台,利用诸如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打破现实世界的时空阻隔,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在虚拟世界里面对面交流,让知识共享、思想碰撞。用巴别鱼作为品牌名称也是内心向往在全宇宙自由漫游的愿望的体现。在这次创业的过程中因为资金的问题而要不断找投资人,可是始终找不到有钱又愿意支持这个梦想的人。使得我要常常把这个梦想收起来,只谈论眼前要做的事。我很清楚再大的梦想都是要从当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可是现实是即使把当下说清楚了之后,也没有任何兴趣继续听我谈论未来的梦想。使得我现在跟人谈论巴别鱼要做什么的时候仅仅是讨论我们要打造一个给学习者免费提供丰富的游戏化课件的平台,愿意系统学习的可以付费参加真人在线直播课程,学得好的会被我们选拔出来提供就业机会,让受益者服务后续的学习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三次创业我对梦想的描述看起来越来越离当下的现实近了,我一直自认为自己内心还保留着那个最初的梦想。可是在仔细观察自己的时候,我意识我自己很可能只是被这种自以为还有梦想的状态给欺骗了。谈论的东西都是那么具体,梦想不轻易提起,并且平心而论,我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已经有一个观念,认为自己建一个城市的希望不大。这里更重要的不是讨论梦想是不是现实的问题,而是敢不敢做梦的问题。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我在敢做梦的时候是一个最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因为那个梦想我一定要实现,不能接受让他变成空洞的幻想,所以我会把它变成一步一步的方案去逐步实现。

现在我发现我变成了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现实主义者了。思考和谈论任何问题的时候都是先想如何实现,再想到它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这个差别很微妙,别人可能观察不出来,自己也很难意识到,可就是从这微小的差异可以看出来,我变了。

好还是不好不重要,至少先要知道已经有了这个变化。

dream

94. 后记

从开篇到最后的这些回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我一直秉承着活着就是学习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方方面面,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活得很快乐。

这个世界很奇妙,我为能来这里一趟而感到荣幸。

做为一个人,有优势,也有劣势。地球上那么多物种,我没有成为别的,在这么小的概率下变成了一个人,每每想到这一点,我都觉得惊奇。

人类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总是觉得自己凌驾于所有物种之上,总是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属于人类的,对这个世界失去了敬畏与感激之情。

而我就像有人格分裂一样,以参与者与旁观者两个角色一直游荡着。

我喜欢这个世界,真的喜欢。以致于特别珍惜这个做为参与者的身体,按照目前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它也就只能活几十至一百年左右。这点时间对于整个世界来讲,几乎跟没有过一样。我借着这个肉体来匆匆瞥一眼,我要把握好这个机会。不要被这个肉身的局限而浪费了我欣赏这个世界的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人生跟很多人不太一样的原因,我没有勇气把我宝贵的人生浪费在世俗、偏见、争斗、功利、平庸、虚荣、自卑、消极、随波逐流、停滞不前、人云亦云……之上。

我随时都可以死去而不为没有做过什么感到后悔。

93. 巴别鱼

从第一次开培训班,到给河南、山东等地的培训学校做辅助,自己白手起家创办海豚俱乐部,再到第二次创业经历8846English的全过程,我对于开办一个英语口语培训学校应当如何搭建课程体系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因此2009年我以教学总监的身份先后给两个培训机构梳理并重建了课程体系,使它们的机构看起来更专业一些。但是从根本上,我的理念和各个培训机构的负责人的想法还是很难吻合。

于我而言,一切是那么清晰简单,但就是没有人能想明白。做为一个语言培训机构,让学习者真正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是根本,基于这个根本再辅以各种营销手段推广到目标客户那里。而我看到绝大部分的从业者都在做本末倒置、自掘坟墓的事。每当我强调教研的必要性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我是理想主义者。说实话,我知道他们嘴里的理想主义者是什么意思,但实质上根本就扯不到那个层面上。我所强调的教研是处在有与无的层面,理想主义那是建立在优秀到极致的层面。

做为语言培训机构,连自己的命根子都没有,整天跟着一帮二货扯营销。他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只要有人提教研,立马就得出此人是理想主义者的评价,自以为自己是多么的聪明,看清楚了在中国这个特殊环境下创业的现实。可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地没有格局。他们这一群体尽是些不入流的,不要说跟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企业家对比了,就跟中国的那些所谓优秀企业家比都差了十万八千里。

我内心一直有股力量,想要爆发,想要再度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下。可是理智告诉我,我没有资金,必须与人合伙,而选合伙人最不重要的是他的钱,而是这个人是否是能一起长久干事的。

我压制着自己的冲动,在不同机构间游走,寻找着合适的人选与时机。没有想到的是合适的人不是我找到的,而是他找到了我。

起初是因为在给第一家机构梳理课程体系时,我强烈推荐把空中英语教室的杂志作为给学生的辅助资料。在我的极力推荐下,校长认为我们应当与空中英语教室建立合作关系,这样比简单地使用杂志更好一些。就这样我和空中英语教室杂志社北京分社的刘博士认识了。我们一拍即合,再加上我是忠实读者,很快我们成了忘年交。

一切也都那么巧,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前一天,DynEd的创始人刚找过刘博士。原因是新梦想精英英语等客户反映他们的软件内容太陈旧,所以他想从空中英语教室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学习与教学资料里挑选一些内容来更新一下。我们见面后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极力劝阻这件事,我认为空中英语教室完全应该自己做这样一套学习软件,把那么优质的内容卖给别人太可惜了。刘博士对我这个建议非常感兴趣,跟我聊了很多关于设计制作学习软件的细节。

后来我才知道,在当时中国最大的外语学习类音像制品与电子制品的发行公司碟中碟的老板,林总正在寻找一个人,希望一起利用空中英语教室的内容开发一套英语学习软件。因为空中英语教室的内容在大陆除了杂志之外,另外一个最大的渠道就是碟中碟在全国新华书店的专人专柜。两家公司已经是合作多年的伙伴了。

在那天我们会面之后,刘博士就把我的想法说给了林总,于是林总就托刘博士找我约时间来见面详谈了。

由于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使用过一些碟中碟的产品了,所以对这家公司还是比较了解的。我一直有种感觉,这家公司十来年了做的产品没有什么进步。所以我在同意见面时并没有对此次会面有什么期待。并且在见到林总后一点也没有表现得谦虚一些,当面就把我对碟中碟的产品的看法说了出来。反正心里也没有抱多大的期望。

可是后来我才明白,我以前经历的很多波折跟我看人的眼光有很大的关系。幸好林总对我非常有耐心,并没有在一次会面中对我得出结论性的评价。在接下来的多半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保持跟我的联系。这半年里我起初一直在找理由拒绝他的邀请。可是在越来越多的接触之后我才发现,我最初对他的看法确实不准确。我慢慢地发现,他是一个我这么多年来遇到的人里唯一一个能令我折服的人。不偏不倚,不骄不躁,不卑不亢。

通过大半年的接触,我最终决定了,他就是我在寻找的最适合的合伙人。我们一起创办了巴别鱼国际教育。我们在那时已经布局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品基于O2O(那时还没有这个词吧)的模式进行设想,运用语音识别、视频直播等技术基于学习者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设计相应的学习解决方案。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思维,在美国与中国设立了公司……

2009年底直到现在,发生了我人生中最具戏剧化的一系列故事。可惜的是,由于诸多原因,我现在还不能写出来。这个自传到这一篇只能搁笔了。等一切过去了,尘埃落定之后,或许是几年,或许是十几年,我应当还会再继续写的。

92. 尝试

我当时为那本旅游英语的书写了前言,不知道为什么编辑给我毙掉了,可能是觉得我写得太骚了,现在我自己写自传,没人审了,所以就把那个前言在这里放出来吧:

《旅游英语应急一本通》前言

To Live and To Learn!你看了可能会想,这句话是不是说错了,应该是“Live and learn.”(活到老,学到老)吧?你记得没错。这是作者本人擅自更改的,并且约定其中文翻译为“活着就是学习!”。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做任何事,其实都是在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只要活着,就已经是在学习了。

人来到这个世界,短暂停留,然后匆匆离开。而这个世界又是那么丰富多彩,让人们不由得产生要亲自到处走走看看的欲望。得益于交通工具的进步,我们现在到世界各地游玩变得非常容易。但对很多人来说语言仍然是一个障碍。幸运的是现如今,英语成为了一门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掌握了它就可以跟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较为畅通地交流,从而让人们环游世界的梦想更加容易实现。

这本书就是专门为正在或将要去世界各地旅行的你设计的。本书对可能出现的场景的细化程度是其它同类书籍远远比不上的。在五十多个场景中,每一个场景由“背景导语”部分用一两句话概括引出,提供两个核心“情景会话”,并对每个对话中的实用表达句进行了提炼,称之为“快记一分钟”。之后又对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再次进行细分,给出额外的“多变应急情景表达句”,帮助你应付各种变化。最后在“知识之窗”部分从两个角度为你提供实用的小贴士。

本书便于携带,希望它在你的旅途前、中、后都能为你提供有力的帮助。

赵金海

2009年4月3日北京

你来评判一下,是不是太骚了?还是文笔太差?

算了,不管这个了。反正书是写完了。还是要赶紧干正事。

在当时我和李小开、柯小花觉得蹭课网是很有潜力的,但不知道到底会怎样,于是我们就先小小地尝试了一下。我买了cengkewang.com的域名,用开源的SNS软件搭了一个平台,改为蹭课为主题,先扔出去,看看到底会有什么反响。

后来我们讨论了一下,蹭课的范围太窄,其实可以蹭的东西很多,除了名校里的课程之外,还有各机构的公开课、线下活动,还有一些其它行业的机构也常常有促销活动,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活动都整合进来,让网站会员可以蹭吃、蹭喝、蹭学等等,我们把网站名改为蹭客网,希望定义出这么一个群体来,一方面通过聚合各种活动信息满足蹭客们的需求,另一方面又给搞活动的机构带去人气。看起来是很完美的。

同时刘洋天的事也是我们优先度比较高的,虽然蹭客网潜力很大,但无法解决眼前的收入问题。之前在内蒙与刘洋天合作的先例让我对他的能力很认可。于是我们开始在北京各大学联系讲座,打算搞一个巡回演讲,招生开班,快速挣点钱。可惜的是,那时这种模式早已在北京无法适用了。因为神棍太多,大学里学生已经不再对所谓的讲座有热情了。我们当时在农大联系讲座的时候就听到学生会的人跟另一个人谈讲座,对方说自己是新梦想的,这次会有某名师来讲。学生会的那哥们儿一点面子都不给,说新梦想名师来不保证入座率,现在除非是老俞亲自来讲可能还会有人来听。

搞了几场讲座后我们败得很惨,只有一个学生报名。我们最终把钱退了。在决定不干了的那天刘洋天开着车,载着我和李小开,把车窗打开,放着红色摇滚一路狂吼着回来了。路边的人估计我们几个都是二货。虽然事没干成,但我们反而没有什么遗憾,很开心地吼着,因为至少我们明确知道了演讲招生这种模式可以抛弃了。

咖啡馆的事当然不会考虑去了,那个离我们想做的差别太大了。当然了,那个咖啡馆现在做得非常成功,是那条胡同里非常著名的一家咖啡馆,常常爆满。这些年我们有时候需要与人谈事,也常会去那里。

接下来能解决当前生存压力的事情就只要去那家机构当教学总监了。于是我跟对方校长深谈了一下,先给他们梳理了一下整个学校的课程,使得课程更有系统性。而这次尝试让我在这一年中从事了给中、小型培训机构搭建课程体系的工作。

91. 写书

回到北京后调整了一下作息时间,一边恢复身体,一边开始了给星火英语写稿的生活。虽然在新梦想只干了半个月,但课时费足够我维持一段时间的了,所以我先不着急找工作,专心写书,如果尽快在存款花完前拿到稿费就更好了。

但一开始写才发现之前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旅游英语针对的人群是职场人士,用词难度以四级为主,六级词汇不超过10%。总字数要求10万字左右。以旅游的行程依序编排主题,共分7个话题,包括行程安排、飞行流程、住宿用餐、出行购物、观光旅游、旅游服务、返程回国。以20个经典国外地区国家及其城市旅游景点、文化为主要场景设置。在书中附送应急卡,相对应于各场景下的核心对话内容,方便读者剪下来随身携带应急或者学习。

由于所写内容涉及到去世界各地旅游的场景,而我哪里有这些经历啊,所以我写的过程中要做大量的调查,找外国朋友访问、上论坛看别人的攻略、咨询国外的旅行社等等,写了一章之后算了一下,光完成旅游英语一本书的时间就已经非常紧张了。原定3月5号就要定稿,目前看来是绝对不可能了。于是我最终决定只接两本书的约稿,我写一本旅游英语,分给李小开写一本接待英语。这样在找到工作前让李小开也能有一个收入来源。

随着定稿时间一天天接近,眼看就要写不完了。星火的编辑告诉我不用全部自己写的,只要去书店里的旅游英语区域买一些书回来,把里面的内容扒出来,综合起来修改一下就可以了。虽然后来我知道这是国内大多数编书的惯例,但在当时的我是无比震惊,我完全不敢相信竟然这么直白地给我出这种主意。虽然这次写书的初衷是给朋友帮忙,但以我的性格,我是不会允许自己做这样的事的。如果这样做了,这将是我人生中无法抹去的一个污点,我自己是无法原谅自己的。

我在电话里义正辞严地阐明我的立场,同时我跟对方说,难道你们不顾自己企业的形象吗?如果出的书是粗制滥造、东拼西凑出来的,你们就这么放到市面上去卖吗?这样的责问是有效果的。不过我不知道是真的让对方觉得要顾及企业形象,还是觉得我这个人太理想主义了,根本不懂所谓中国的现实。不论如何,对方把deadline往后推了一些,可是这也就是缓一缓而已,催稿的事情是不以我发脾气也好,耐心解释也好而动摇一点点的。

后来早已经过了3月5号,可是后面的量还有很多,没办法。一方面李小开、张士杰(这期间他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去了澳大利亚)都来帮我一起写,另一方面星火那边找了另外一个作者写后面剩余的章节。由于李小开、张士杰在这本书里写的比例不多,因此在最终出版后没有署名,而星火找的那名作者经过我同意后给了署名权。

即使催稿人给的压力再大,我不会因此就滥竽充数的。每写一点点,我都要做大量的调查。因为本身做为一个没有到过各地游览的人来写这本书,我自己就已经不太认同了。我至少要保证我写的东西是有最真实的来源的。我其实也挺享受这个过程的,因为我感觉自己神游了很多地方。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写去夏威夷的部分时,为了有真正的一手内容,我就以游客的身份咨询相关的各个机构。我与当地的旅行社咨询旅游路线,与直升机租赁的咨询细节,跟对方客服聊游览途中的各种细节,对方认为我是真正的游客,所以很热情地与我对话。而这些自然就成了最真实的素材。

在3月中旬的时候完成了书稿,可是修改稿件又持续了一个月,终于在4月份的时候完成了。原打算拿稿费缓解一下生活压力的,但对方说只有书出版之后才能给钱,于是这笔钱直到很久以后才拿到。

所以在那时候我们马上面临着生活的压力。于是我们赶紧开始寻找接下来的出路了。

就像我前面说到的那样,找工作从来都不是问题。只要你走到了那一步,你会发现有无数的机会自然出现的。

当我们思考接下来的发展的时候,面前一下就有好几个选项出现:

  1. 柯小花提出一个蹭课网的设想,我们可以一起做一个类似于豆瓣那样的网站,但以蹭名校的课为特色;
  2. 刘洋天从内蒙杀回北京了,打算和我们一起在北京卷土重来;
  3. 8846 English时一起负责户外活动的朋友在雍和宫旁边开了个咖啡馆,邀请李小开去那边工作;
  4. 有一个培训学校通过王豆联系到我,邀请我去做教学总监;
  5. ……

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出最恰当的选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