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某教学方法分析

以前给教研人员培训时,常会提到要用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这本书里提供的一个模型来科学地分析各种语言教学方法。

而我在十多年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我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不知不觉总结出了“泛精结合、查听仿生”的语言能力训练方法。

但我一直都没有拿这个模型给自己的这套说辞进行过严谨的分析,那就通过这篇文章做一次尝试吧。


接下来就用前面提到的那个模型来分析一下我所谓的“泛精结合、查听仿生”这个方法。

如果不够严谨,正好也可以借此机会完善一下。

一、分析模型

科学地分析一个语言教学理论或者方法的模型如下图:

源自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二、理念

2.1 关于语言的本质的理论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途径之一,其通过人体多感官的联动以声音、表情、肢体语言为主要展现形式传递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象。

2.2 关于语言学习的本质的理论

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是建立信息与多感官协作的关联的过程,在这些直接关联的基础上,学习者将会获得生成性输出的能力。

三、设计

3.1 目标:

让初学者在没有目标语言环境的条件下,仍然能建立起语言与人类本身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关联,通过大量跟声音的直接互动,让学习者建立声音与其所传递的准确意象跟发声器官的运作、所有感官的感受、内心的情感之间的直接关联,以便在输出时能条件反射似地调动所有相关的器官、感官和情感以最直接、自然的方式表达想要表达的意象。

主要适用于初学者建立中级阶段以前的语言运用能力(CEFR的A1到B2阶段),在更高级阶段中仍可继续保持该训练习惯,并辅以其它必要的方法以获得更多高级阶段的语言运用能力。

3.2 大纲:

目前并没有固定的训练素材。原则上讲,任何至少带有母语人士录音的素材都可以采用。如果有视频、图片等资料则更佳。

而素材的组织方式需要灵活考虑不同人群、不同需求进行特别设计。因此未来应当会有基于该方法的各种不同课程内容与形式,而不仅仅采用一套大纲以期解决所有人的需求。

3.3 学习者角色:

学习者主要是训练的参与者。通过跟声音直接互动,进行长期的、高标准的训练,持续建立语言跟自身多个感官之间的联动,以获得生成性输出的能力。

3.4 教师的角色:

教师主要是教练的角色。引导学习者进行训练,在训练中提供关于训练情况的即时反馈以便学习者的训练更高效,同时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以便学习者更容易保持持续的训练。

3.5 教材的角色:

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需求提供实用的训练素材,至少有文字与相匹配的录音,其它媒体形式越多越好,以便辅助学习者建立更多感官的关联。

四、步骤 技巧、练习与行为:

为了更有效地建立关联,可以把训练过程分为泛学和精学两类:

4.1 泛学:

用于提升学习广度(占总学习时间的70% – 80%)

学习过程中忽略细节,在可理解的前提下大量输入即可。主要目的是建立大量的视觉、听觉与所传递的信息之间的关联。

4.2 精学:

用于提升学习深度(占总学习时间的20% – 30%)

具体的做法就是用“查、听、仿、生”四个步骤进行精细化练习。在这个步骤里一定要追求精益求精,练习的内容不能多,但要以最高标准进行训练。

4.2.1 查——准确理解

这一步是一切的基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在开始练习之前一定要认真查词典,搞清楚要练习的内容究竟在讲什么,每个词都要弄明白。这里最常见的陷阱就是那些自认为认识的单词,所以如果只查自认为的生词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把握一个原则,只要有一丝模糊就马上查词典,一定做到100%明确,最好是每个单词都查,这样就很难有遗漏了。

除了查词外,有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查相关的语法点、文化背景知识、相关联的其它资讯等等。总之要做到既充分理解字面意思,又理解文字背后的意思,以便后续的训练中与准确的意象建立关联。

4.2.2 听——客观听音

所谓客观就是指不要被曾经习惯的发音所干扰,忘掉以前,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论是不是符合过去的记忆。在听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符号进行标注来辅助听音,但不用学习音标,只要自己明白是什么意思,任何符号都可以。

4.2.3 仿——客观模仿

当能把所有的发音细节听清楚以后,就可以开始张嘴跟读练习了,但也要注意客观两个字。主要体现在那些不符合个人发音习惯或者记忆中的语音知识的地方,要忘掉一切,客观地按照所听到的声音去模仿,把不习惯的发音练成新的习惯。

模仿时除了模仿语音语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在说话的感觉。第一步的作用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才能更准确地找到自然地说话的感觉。

模仿可以分两个阶段:

  1. 异步模仿:以一个意群为单位播放一遍原声,跟读一遍,跟读时语速先尽可能慢,随着熟练度提升逐渐加快速度直到跟原声速度一样;
  2. 同步模仿:熟练度达到跟原声语速一样时则可以在播放该片段时与原声同时发声,关注原声的节奏与语调变化,类似唱卡拉OK一样,练到跟原声的节奏与语调完全一致为止。

4.2.4 生——生成性输出

生成性输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 在查、听、仿三个步骤完全做到位,把声音跟意象以及自己的发声器官的运作建立顺畅的关联之后,想像真实的语言情景,像一个演技高超的演员一样,真实地说出来,而不是毫无情感地读句子;
  2. 生成性输出同时也是一个自然产生的结果,前三个步骤所建立的直接关联不是靠逻辑思考实现的,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机制会让语言学习者在与目标语言大量直接接触的过程中自然获得语言能力。其结果并不仅仅是能让学习者能应用曾练习过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可以自然地进行生成性输出。也就是说在已有的能力基础上自动按照语言的规律产生新的表达。

以上通过这个模型把这套训练方法比较全面地进行了分析和梳理。随着今后教学的实践,我还会不断进行完善。尤其是大纲部分是主要缺失的环节,这也将是今后发展中需要大量实践积累与总结的部分。

一个临时解决Wave很卡的方法

说明起来不直观,我把发明的过程贴这儿吧,要是对我这个Wave感兴趣,请搜 with:public by:lnzhaotian

大家这样来使用Wave吧!

以下是我们想到的办法,大家看完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lnzhaotian: 我突然感觉,如果两个人同时在线的话用Reply会出现太多窗口,要不就一人一个框。

——

Snower: 太多框会拖延浏览速度的,倒是可以在一个框里解决问题,但是不容易分清谁是谁

——

lnzhaotian:对,这个办法只适合同时在线的人对话。又有一个想法,用分隔线。

___

Snower:恩,我也可以编辑你的,这多节约资源

——

lnzhaotian:对,我都不用点Done。就可以等你编辑。

——

Snower:这样才是wave的真正目的吧,应该这样玩才对。

——

lnzhaotian:对,太好了我想稍微整理一下,我把之前我的删掉一些吧。

——

Snower:恩,这样的话,不卡而且能塞入更多的信息量,很不错

——

lnzhaotian:对,你编辑的时候也能看到你的名字,咱们同时说话的人也不至于分不清,再多几个人同时在线也行。

——

Snower:没错,但是我在打字的时候,你能打字吗?

——

lnzhaotian:我觉得应该能吧,不过我和朋友在同一个屋试过,可能是网速的原因,会有延迟,所以不太清楚咱们是不是真的在同时输入。我也试试。对,前一句和这句都是你在打字的时候我输入的。看来没问题。

——

Snower:能,我试了,你刚才打字的时候,我在弄分割线,是可以的,你看,现在就是这样,很好很好,终于体会到wave的别具一格了

——

lnzhaotian: Alfred是我朋友。太兴奋了,这种交流方式。

——

Alfred: 看你们打字不知道有没有卡,但是看起来是挺流畅的。

——

Snower:看你们的名字在串,很流畅。

——

Snower:很高兴认识你们

——

lnzhaotian:我觉得我们可以把这个Wave给新开一个,放到Public里,让大家都看看。还有,把自己说的话前面加上名字吧。不然完了之后别人可能会看不明白。

——

新 开wave可能好点,要不别人看起来乱的,用wave的形式聊天,这样自动有名字了就。

——

Snower:good idea,我也加上名字了。

——

lnzhaotian:我的用户名加上了。

——

lnzhaotian:方框还是太多了,看着不舒服。

——

Snower:没有这样的有乐趣

——

qqchurch:太有趣了,不过,不是google的本意吧,相信以后会稳定的

——

Snower:这应该是意图之一,应用于同时在线的人吧

——

lnzhaotian: 同时协作应该是Google的本意,但像咱们这样自己加线,自己加用户名应该不是他们的本意:) 我先下线了,这会儿得回家了,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再上线,不知道到时候这个Wave什么样了:) See you guys in an hour!

——

Snower:See you,一小时之后,我就睡觉了:D 大家玩的愉快

——

lnzhaotian: 好吧,我已加你为Contact了,之后聊。

——

Snower:好的,我也加了,这里也是个大基地

——

草木:有创意。就是要手动加名字,而且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发言的。

——

lnzhaotian: 对,是个问题,不过适合同时在线的。玩吧,看还有没有新花样

——

草木:惟一的愿望就是能快一点。刚才看见你打字,断断续续,不像演示视频那样噼里啪啦的显示,那样就有即时聊天的感觉了。

——

lnzhaotian: 就是,不过我是在打完“是个问题”几个字之后停下来了,因为我这边看到你还没打完。我和朋友在同一屋里试过,有滞后,不过还算流畅。

——

Ray:这个方法很不错,我已经在Twitter上推广了。

——

lnzhaotian: 哇,我太激动了!! 我Follow你之后我再RT你吧

——

Ray:我写的不知对不对,要不你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

lnzhaotian: 差不多就那样,我已经RT你了。我也不知道怎么描述会更清楚一些,要是Wave有个链接就好了,让别人直接过来看一下就明白了。

——

Ray:我看见了。希望更多人知道这个方法,我在wave上点开一个要点半天的额,郁闷。

——

lnzhaotian: 这样倒是很不卡了:) 哎?很不卡,这个说法有点意思

……

英语学习的最自然之道

很多同学会问我学习的方法,跟我诉说语法、词汇所带来的烦恼。其实大家都有着一些共同的地方,就是明明有英语学习的最自然之道,我们大多数人不去走,而非要绕着圈子走。下面是跟一位同学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CHENG says:
赵老师,能不能给我推荐一本比较好的语法书啊
赵金海 says:
我看过的语法书不多,我觉得薄冰的就可以
CHENG says:

口语中语法究竟占怎样的地位
赵金海 says:
如果从学术的角度来说不论口语还是书面都是离不开语法的
但是从学习的自然过程中来说
语法我们都在接触,但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它上面
CHENG says:
那语法究竟要学些什么
赵金海 says:
那得看你的目标是什么了,例如我,在自己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从来不学语法
CHENG says:
那您追求的境界是什么哪
赵金海 says:
但是后来等我的英语达到至少是跟外国人交流没有多少问题的时候,再看到语法书,才知道了那些语法现象
所以才会给别人讲出来,而我自己在提高英语的过程中,大多数时间是不知道语法的
这也不是什么境界之类的,没那么玄,只是把事情简化,还原为本质而已
语言的本质最简单了,就是外国人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他会发出什么声音,那我也跟着发出什么声音,这样我就可以跟他们交流了
就这么简单
CHENG says:
您的意思是要注重模仿
赵金海 says:

CHENG says:
有时候说的时候老是在想单词和这句话说的是不是符合语法,所以很苦恼
赵金海 says:
这就是因为人为地把英语给肢解了去学习的后果
如果学的过程中像我上面说的那样,把英语做为一个整体去学,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一句话你会说就是会说,不会说就是不会说,用语法和单词去编造,即使是能编出来也很可能不符合人们的常规习惯
说出来貌似是个正确的句子,但外国人听了可能半天反应不过来
好多人学语法其实是想走个捷径,认为把这些规则掌握了,剩余的事情就是背单词,然后什么都可以用语法推导出来
CHENG says:
我也是这样想的
赵金海 says:
而大家真正没有意识到的是语言不是这样的,大脑接收、与组织语言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这样做反倒是走了弯路
真正的捷径就是直接去接触英语,我们的大脑本来就可以自动把声音在大脑中进行分析
CHENG says:
真知灼见啊
赵金海 says:
自动会把它们的规律分析出来,在以后需要的时候进行创新
所以我上面说,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是在接触语法,但是没有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语法上面
语法是我们的大脑自动在分析的
刚才提到的“注意力”其实就是我们的意识,而我说的“自动分析”的那些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就像大海里看到的冰山一样,意识只是我们大脑工作的一小部分,我们的潜意识才是在进行着大量的工作
并且意识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CHENG says:
强烈同意
赵金海 says:
所以我们以往那样用“语法”+“单词”的方法看似有道理,而实际上是用效率低的意识来处理需要高效率的潜意识才能处理的信息
当然会让我们觉得学着特别累了
CHENG says:
那您的方法是什么
每天浸泡在英语中吗
赵金海 says:
我学习的时候方法也是最简单,没有环境自己创造环境
随身带着学英语的东西,听的、看的、查的
CHENG says:
呵呵 有条件也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有条件也要上
赵金海 says:
是啊 。然后是在遇到特别感兴趣的文章或句子的时候会像上课时给你们展示过的那样,用软件作为辅助,听细节,目标定为模仿到和录音里的一模一样
CHENG says:
我是您口语高级班的学生
赵金海 says:
哦,我正想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