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再次迷茫

几经周折之后,书店如期开业了。开业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我们也没有什么多余的钱搞仪式,仅仅是我们六个人按一个约定的时间点,来到书店,开了门,收拾好东西后大家照了一张合照。好在当天我们录了像,这段珍贵的经历得以有音像的记录,我每次从光盘里翻出来看的时候都感慨万千。

书店开业了,培训也在正常运转着。可是一切的进展还是太缓慢,因为我们始终还是没有摆脱贫困的生活。由于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对于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触,在事业上我们全心全意地做着,这样就问心无愧了,我们心里始终坚信,只要我们把我们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挣钱还不是顺理成章的事?

可是接下来的一系列事实改变了我的看法,不,不是改变,是改进了。在坚信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前提下,还要讲究方法、策略。

主要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我预期的通过开书店来让整个队伍凝聚起来,让大家都有主人翁的意识,这个目标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虽然在筹备的过程中大家一度找回了曾经的向心力,可是当一切进入正常运行状态的时候,原有的问题全都再次出现了,并且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这样的变化让我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来到底是怎么回事。

现在总结来看,我当时系统性思维的能力还是太弱,其实整个过程都是在用新的事件来试图转移矛盾,它会起一点点作用,但仅仅是解决表面问题。深层次的本质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问题肯定会反复出现,并且会像滚雪球一样,每循环一次就更加严重一次。我无法看到当时的根本问题在哪里,或者说看到了却并没有意识到那些问题的重要性,比如每个人的个人愿景并没有得到重视,机械地为一个共同愿景而压制个人愿景的发挥是系统中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就会投射到各个方面,引发各种问题,而我们却疲于解决那些引出来的问题,根本没有静下心来思考如何解决基本矛盾。

在当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解决办法,我也开始对我当初那么积极地推进开书店的决定产生了怀疑。

第二件事对我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虽然没能让我明白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但给当时的我们带来了历史性的转变。事情是这样的:

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接到了我上上任英协会长范永翔的电话,他已经是新梦想的名师了,也知道我在创业,虽然我们做得不大,但对我非常肯定,很支持我走的路线。他打电话给我是因为和他以前一起开过学校的刘洋天如今在呼和浩特开培训学校,缺讲师,马上就要到十一长假了,想从北京找讲师过去做一个巡回演讲,招点十一假期的学生。他已经在新梦想很稳定了,不会冒风险轻易出来演讲的,所以就想到了我,想把我推荐过去。

我当时想了想,这件事还是挺靠谱的。一方面我可以先从自己的这个小圈圈里跳出来一下,走出去一趟或许能让我容易看清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去取取经,看看别人的培训是怎么做的,万一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或许能给我们的事业带来大的转机。于是我就同意了。

呼市那边的负责人刘洋天是一个很爽快的人,有什么利益方面的问题直接提前就谈好了。我跟他其实早在04年就认识了,只是不太熟,没有深接触过。这次有预感合作会非常顺利。所以我就安排好了海豚俱乐部的事情,动身去呼市了。

唐僧去西天取经,我去北方取经。这一趟还真取到了一些经。

69. 开书店

开书店的事定下来并把时间表确认后,大家进入筹备阶段。第一步是集资。大家通过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四处借钱,很快凑够了开书店的钱。

而开书店对于我不仅仅是事业上前进一步,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让大家都占有了股份,都出了钱,可能会改变一下之前的团队问题,更希望每个人都能以主人的态度来面对我们共同的事业。根据出资情况,也根据个人能力情况,我们确认李小开做为书店的总负责人。我们把海豚俱乐部划分为两个项目,书店+培训,我继续负责培训方面的工作。这样分工也明确了很多,事情也更好推进了。

筹备阶段海豚俱乐部所有成员仿佛又恢复了最初创业时的状态,大家分工协作,推进着各方面的工作。我们在周围学校的学生常去逛的一条街上找到了一家出租的房子,是在二层,曾经开过美容店,环境还不错。

我和李小开跑了几趟工商局,也查了很多资料,最后决定以个体户的方式开书店,李小开是书店的老板。这样成本最低,手续什么的都好办,也正好符合李小开的主导位置。

几经商议之后我们把书店命名为“海豚书房”。接下来就是如何设计书架、装修的事情了。我们是什么都自己动手,书店里的所有书架、前台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整个书店的装修方案也是自己设计,因为不知道专业的设计人员会用什么软件,我们就用Google SketchUp来设计,使用也简单,很直观。

我们把书架、前台的所有具体规格都很直观地整理出来,打印成一个小的册子,然后就跑去香河家具城,找厂家给我们制作。之前在山东的那段经历还是挺有用的,虽然没有做多久,但我对于跟厂家的人打交道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我和李小开一起找好厂家,对方的人非常热情,招待我们吃饭、聊天。谈具体制作的事项的时候非常顺利,因为我们的图纸已经给他们非常直观地展示出来我们要做的东西是什么样子,并且把尺寸也标出来了,所以双方都非常满意。离开的时候还专门托人给我们买了最正宗的香河肉饼带回来给其他人吃。

李小开接下来对书店的运作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也给大家做好了分工。然后带着人去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进货。开始做生意后才发现,生意其实还是挺好做的。我们去拿书的时候除了第一次要付钱之外,之后再拿货的时候都可以不用结账的,报了书店的名称之后就可以直接把书提走了,之后卖不出去的还可以退回去。这样一来,我们资金虽然不多,但完全可以周转得开了。

在8月份的时候,我们把团队分工做了更进一步的细化,并且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我们开始发工资了,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大家一直过着共产的生活,虽然到这个时间点上海豚俱乐部整体上还是亏损的,但我们马上踏上了商业支持教育的第一步,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要把账目算清楚。每个人每月都可以领到工资,我的工资是200元。我们约定等将来能挣到钱了,再根据情况调整工资,甚至年底分红。在此之前工资只是用于个人自由支配的钱,而喝水、吃饭、住宿等基本生活费用还是集体花费的。

梳理得差不多了,准备工作也差不多了,就等家具制作完成开业了,每个人都已经迫不及待了!

68. 李小开来了

2007年7月3号,李小开来了。我和车头去车站接了他。

当我们三个一起走在北京的街上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是踌躇满志,我们当年的四巨头已经来齐三个了,我们用家乡话在天安门前大声地、放肆地说话,我们来了,我们要征服北京!我们从大山沟里来,要在这个大城市里闯出一些动静来!

我心里是无比地激动,对未来再次充满了憧憬与希望。回想前几年,一个人在茫茫的人海中沉浮,时常感到一阵阵的孤独。现在好了,我们三个人来了,什么也都不怕了,以我们当年的气势,还有什么搞不定的呢?

在李小开来之前,我给所有的人讲了很多关于他的事情。大家都对他感到无比的期待,都想尽快见见这个传说中的海豚俱乐部创始人之一到底是什么样的。他来了之后,我马上带他熟悉我们做的所有事情,认识所有人,并且介绍给学生。李小开一开始还是比较腼腆,毕竟被我隆重包装了一番,大家的那种期待他肯定是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学生让他讲点话,他不断地组织语言,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就让大家失望了,说话很简短。这样一来大家越发觉得他神秘。

其实在这个环节上我做得并不好。在一个新人进入一个团队前切忌捧得太高,否则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压力,严重的话还会让事情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我很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已经有点晚了,那些重重的压力已经源源不断地向李小开压过去了。不过好在李小开确实是个人能力很强的人,在化解这些压力的时候起初有些吃力,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比较好地融入我们的团队了。

李小开来了之后我们常常对之前所做的事情做出探讨与反思,想一切改进的办法。我们把之前的课程理了理,为了办好暑假班,我们专门设计了小册子,里面有学习方法、学习资料与课程介绍,这样我们送给人的时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东西,同时顺便宣传了我们的课程。

我因为对计算机始终非常热爱,所以在之前已经尝试办了计算机的培训班,我自己编的英文教材,教的时候用双语教,这样一次性把很多计算机相关的概念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学会,对于学生来说将来查资料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找国外的来看了,不会有语言上的障碍。这个课程只是我自己的一个试验,结果没想到在没做宣传的情况下,学生一个传一个地来了好多报名的,以致于我都教不过来了。这次也把我开设的双语计算机课也梳理了一下,做为我们一个核心的课程在册子与网站上着重推荐了一下。

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始详细地探讨开书店的事情,我们还是要尽快迈出商业支持教育的第一步。李小开对这个想法非常认同。我们一起收集开书店、书吧的资料,去了解万圣书园这样有特色的书店的发展与运作原理,我们经常去光合作用了解他们的运作模式,在书店里拍了很多照片回去研究。

我们估算了一下,开个书店的启动资金靠我们办培训班一点一点地去挣出来时间拖得有点太久了。所以打算重新找资金,找外人进来我们又觉得不太好,毕竟很少有人像我们这样抱着理想来做事,很难谈得来。最后我们决定大家集资开书店。找自己的亲戚朋友借点钱,一人借个万儿八千的凑在一起发现也足够我们启动的资金了(当时我们一起干事的人已经有六七个人了)。

当做出集资开书店的决定后很快我们就列出了事情推进的时间表。从7月17号开始,前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最快能在9月1号的时候开业。在这期间我们要完成筹钱、租房、办手续、装修、进货等事项,与此同时还要办好暑假的培训班,事情比较多。但李小开是一个做事非常有条理的人,分工后一切推进得非常顺利。

67. 寻找突破口

我对语言在沟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否定,但由于人们对语言的依赖以至于人们无法完整地沟通全面的信息,而造成那么多的误会,让我始终觉得很可惜。对于我而言,直到今天,几乎是时时刻刻看着这些误解在我周围上演,有时候真的想把语言给消灭了,而用一种能让人毫不遗漏地、准确地传递彼此间的意思的东西来替代它。但是什么才是比语言更好的沟通工具呢?我还在寻找这个答案。

当时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为大家的事情做出那么多努力,可是丝毫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呢?甚至我用了各种方式来跟大家沟通得多了之后,我竟然听到了背后评论我的话,说我是一个狡诈的人。我每天要忍着所有人的不理解,还要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因为我知道,我是唯一一个不能倒下的人。

我开始转换思考的方式,如果直接推进大家改变状态行不通的话,那么就要试试改变客观条件。在现实中让大家面对一些变动,或许能让大家跳出之前的思维上的漩涡。

于是我开始策划大的改变。在那期间,我常常跟李小开在网上聊,他也快毕业了,我们约好他一毕业就来一起创业。这让我心里又宽慰了很多。

随着李小开到来的日子一天天接近,我心里想着不能让这边的这些负面能量影响到他,我要让他来的时候面对一片积极向上的气象。可是到底怎样才能改变现在的团队状况呢?

我试图追根究底的进行思考。要从根本上去做改变才行。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是谁?我们要干什么?我们在干什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实现我们要干的?

我们是谁?我们是一群创业的年轻人。除了我之外都是初入社会甚至还没又进入社会的人。我们都对帮助更多的人学好英语这件事感兴趣。

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要通过创业来实现商业支持教育,通过经商挣钱来做免费的教育。

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在用教育挣钱。

我们要如何才能实现我们要干的?尽快开始经商!

对啊,口上喊着商业支持教育,手上却在收着学生交来的学费。这也太不要脸了吧?要尽快开始经商!

可是做什么呢?不能跟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差太远了,否则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绕回来。还是做跟学习相关的。学习那离不开学习资料,离不开书啊,有了!我们可以开个书店啊!

这个想法真的很靠谱啊!开了书店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卖书赚钱了,买了我们的书的人就可以成为海豚俱乐部的会员,大家可以到书店里参加读书会,然后就可以渐渐实现我们商业支持教育的想法了!

如果开了书店还有好处,就是实现了我之前想要的,客观条件上的改变。这个改变算是很大了,我想这个改变应当能给每个人带来心理上的改变,很有可能就能解决现在面对的问题了,那真是一举多得啊!

于是赶紧跟大家商量这个想法,果然大家都对这个事非常认同。都希望能尽快实现这个目标。

当大家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后,凝聚力马上就有了,虽然书店还没有开,正面的效果就已经开始有了。现在我们要再坚持一段时间,挣够最基本的资金马上开书店。

同时我对李小开的到来没有太多压力了,我想他来的时候刚好赶上我们从小作坊变成书店加小作坊的这个过程,对他来说一定也会有很大的鼓舞,以便我们顺利会师,再创辉煌。

66. 负能量的危害

“飙”这个活动并没有预期中那么好的效果。也没有坚持下去。

第一次大家坐在一起的时候因为都是兴致勃勃的,我也反复强调了活动的规则。再三声明不需要对别人提出的关于自己的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自己认为属实那就虚心接受;如果并不符合现实,那就反思自己为什么会给别人造成这种印象。所以这一次,大家面对自己面前的这张纸的时候都没有说什么,从表情上看得出来内心的纠结。完了之后我又重复了上述规则,并且提议在接下来的一星期里,自己制定计划,集中解决自己存在的那些问题。

问题出在第二次的活动上。因为大家拿到的跟第一次拿到的几乎是一样的。写问题的时候大家也不知道写些什么了,因为感觉没什么改变。并且也因此产生了互相认为对方冥顽不化的感觉。虽然都忍着不说出来,但从表情上,以及欲言又止的那些细节上已经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来了。我直觉不让大家说出来的话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了,因为接下来大家非但不会去努力改变自己,更有可能演变为互相之间暗地里指责,而当面不说。于是我让大家放开去说了。

结果可想而知。主要集中在对自己的辩解以及对别人的指责这两条主线上。虽然我在努力引导,可是几乎起不了任何作用。这个活动自然也就无法搞下去了。

现在再分析一下,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好的,可是它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引发负能量。这些年来随着管理经验的积累,我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人类是非常感性的物种,即使是貌似极度理性的人(如技术团队的人)也一样,管理时都得要以感性动物对待。从大的方面讲,管理者就是要不断传递正能量,有时可以利用一下负面情绪,但方向仍然是为了激发正能量。

“飙”这个活动完全把参与者引向负面情绪上了。我以前学英语的时候总结出来一个规律,当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学习效果非常明显;相反,当自己心情差的时候,或者急于求成的时候,学习效果非常不好。后来在二语习得理论中知道了这个叫”情感过滤”。没想到这个规律不仅仅适用于学语言,在管理上也是一样的。当大家的状态完全处在负面情绪主导的时候,再用道理去说服都不会起作用的。即使是理性上明白,仍然抵不住发自内心的排斥。

从这段时间起,我对于人类的语言慢慢有了新的思考,觉得语言确实是非常不寻常的一个事物。我在若干年后写过一篇关于语言的感悟,节选一部分在这里:

在观赏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注意到了:语言文字是这个世界的一大祸害。表面上,它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在背地里,它给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一道屏障。

如今这个屏障已经无处不在了。小到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大到国家之间、宗教信仰之间。无数的误解都在悄无声息地而又轰轰烈烈地从各个屏障间产生,让人们在这颗孤零零的星球上热闹非凡,不至于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多么的渺小、孤独、无助。

圣经创世纪第十一章说耶和华看到人们要建造一座城,并且在那里建造通天塔,就去那城里变乱了人们的语言。那座城被称作巴别城,巴别是变乱的意思。

我觉得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圣经里的这一章也是在变乱人们的思想。我猜测耶和华并没有变乱人们的语言。而是去创造了语言。

很可能本来是没有语言的,人与人之间才得以有最直接的交流。语言作为一个工具,也会和其它工具一样,有它的方便之处,也有它的局限性。而耶和华只需要教给人们一种语言,让人们对它产生依赖就可以了。

语言的局限性,使得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不能达到最精准。而别人在理解的时候还会产生误差。这样人们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语言文字也在人们理解的差异中产生变化,进而演变出不同的语言体系。使人们的分歧再次加剧。这样人们要团结起来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在圣经里,把这个细节故意写为人们本来就在使用相同的语言,耶和华只是变乱了人们的语言。这其实很可能也是变乱的一部分。

故事的真假无所谓,是否有信仰也无所谓。单看这个事情,只是语言文字这一个小小的伎俩就可以带给人类这么大的影响。那么很可能还有很多我们没有觉察到的事物,在影响着整个人类。

65. 创业者的困境

高宇从山东回来后得到的反馈是那边对他极度认可,并且提出要把高宇留在那边。当然了,那是不可能的。不论是我还是高宇都不会同意的。

高宇回来后自信心大增。一开始我为他感到自豪,毕竟作为他的教练,他的被认可,也是对我的认可。而在他的身上也验证了我当初的设想,培训学生,择优培养师资,向机构输送师资,并且稳定性完全有把握。

我想尽快让车头成长起来,他能独当一面之后至少我们做大的希望就更大了一些。可是我发现无论我使用任何办法,都无法顺利得把事情推向我希望的方向去。

由于我始终没以老板自居,而现实情况又确实是在行使这个角色的职责,这样我自己的定位就有了矛盾。我无法以上级对下级的态度去做事,可是以平等的方式又无法推进。我开始变得越来越不耐心,对车头也越来越不能做到冷静。说了很多过分的话。

现在回想起来车头在那时对我容忍了不知多少,每当我说话说的比较激烈的时候,他常常以一些玩笑来调节开来。有时我不顾他的这种调节方法的时候,他就会想办法岔开话题,或者沉默了。而我恰恰又被这种做法激怒了,说话也越来越过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无比后悔。

坦率讲,根源还是在我。我没有清晰定位自己,又没有管理经验,除了事必躬亲外,也就只会要求别人,根本不懂一点点的管理技巧,事情推不动则把责任全都怪在别人头上,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也是混乱的。

没过多长时间,问题又来了。高宇对于希望去演讲、讲课的愿望比之前更强烈了。

而那时的我真的太缺乏管理能力了。车头不想演讲,我天天逼着他去演讲;高宇极度想要演讲,我又拦着不让去。完全是一个不会用人的表现。可是在当时我总是固执地认为,车头能力够,应当做演讲;高宇还不行,上台演讲有风险。我不知道培养人要顺着本人的意愿,同时留有出错的空间。使得两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在我的固执下,无法自由的发挥自己的特长,无法开发各自的潜力。

当时无法明白这些。也因此持续不断地伤害着我们宝贵的友情。

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我不能让我们的俱乐部走到那一步啊。我没有认识到管理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影响其实是最大的。在当时我尽我可能以真诚对待每一个人,期望能影响大家,带动大家,让每个人都能有主人翁精神,能明白我的苦心。可是现实却一直在朝我不希望的方向发展。

一直帮我们做事的那几个学生跟我们就和自己人一样,但也正因为如此让事情变得更复杂。我看着他们之间不断出现一个又一个的误解,进而演变为矛盾,互相之间无法理解,甚至到了无法相处的地步。而我作为看到全貌的人,非常清晰地看到的因果关系,无论如何也无法让当事人看明白。

起初我试图做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跟每个人一对一深度沟通,试图帮每个人理清楚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在最初效果比较明显,帮助大家增进了互相之间的理解。可是慢慢的我发现了新的问题,大家好像对我跟他们的谈话产生了依赖性,特别享受这个过程。虽然貌似在我的帮助下有所改善,但之后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跟我聊上个把小时,任何问题都要我帮助深度解析一下。我觉得如果大家没有成长起来,做不到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话,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

于是,我又主导发明了一个活动,我命名为”飙”。每周固定一个时间大家聚在一起,每人在一张纸上写下他看到的别人身上的问题,最后把每个人的问题汇总起来交给他自己,本人不做任何解释说明,因为我们先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不论说得对不对,至少让别人感觉到自己存在这些问题了,所以自己去分析并改进。至于为什么命名为”飙”,主要是因为一个人在人生中真正因为恍然大悟而得到提升的机会并不多,自己的问题往往是旁观者清,很少引起自己的重视,我们这样做了之后每个人每周都能收集到关于自己的同时自己从来没有重视过的问题,如果这么集中收集到反馈并且作出改善的话,那么每个人都会得到”飙升”。

在当初我们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好活动,都对提高自己充满了信心。可是这个活动仅仅推行了一两周就做不下去了。大家认为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64. 海豚的愿景

针对内心的纠结,我打算既然反对商业化,那就要明确朝这个方向努力,即使当下做不了多大的改变,但至少要有努力。

我提出了一个口号:商业支持教育,反对教育商业化。向学生表明我们的愿望,由于是创业初期,不得已收了学费,而我们将来要让教育免费。我们当时描绘了一幅海豚的愿景:

将来要建一座城市,命名为“海豚之城”。

在这座城市中有一幢“海豚大厦”。

其中最核心的是“海豚大学”。

海豚大学里有两种人。一种是核心成员,一种是普通成员。核心成员主要负责教务工作。普通成员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在这里没有绝对的老师或绝对的学生。

每一位成员都可以自己开设课程,只要是自己认为可以与他人分享的都可以整理成一门课程,长短、形式不限。课程设置好后交由核心成员进行排课与公布。这时所有人都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愿意参加。而参加的人又可能是另一门课的老师。

在海豚大学里传授与接收知识都是不用花钱的。核心成员还有一项工作就是要制定一套公平的标准,用于筛选申请进入海豚大学的人。

海豚大学就是要提供一个思想碰撞与爆发的平台。所有的经费来源于“海豚集团”的其它产业与外界的捐助,包括毕业学员的捐助。

我们鄙视新梦想之流的教育商业化。我们提出“商业支持教育”,而不是拿教育来赚钱。

这样美好的愿景的提出,支撑着我们海豚俱乐部的每一位成员,可是现实情况让我也很苦恼。虽然有一群人在为海豚俱乐部做事了,可是核心成员还是不足,无法让我们有更快更大的发展。无法壮大也就意味着这个愿景还很遥远,太遥远了会让我内心不安,我不希望让人觉得我是一个拿梦想来忽悠人的人。

高宇,是我们最初一批参加我们的课程的学员。他是一个跟我有类似经历的学生。上中学的时候他自学英语,影响了他身边一大群人,每天跟着他练英语。上了大学后他也组织了一群人每天一起晨读。在学校里有很大的影响力。我去他们学校演讲时,他听了我的经历,对他的激励非常大。他毫不犹豫的就报了我们开设的培训班。但他主要目的是想跟我们在一起。

在海豚俱乐部的初期,他一边上着学一边帮我们做事,常常跟我聊天,谈到他也想退学。原本他以为我会非常支持他的,可是我一直反对。因为我综合考虑了一下他的情况,我不认为他具备退学的条件。虽然跟我的经历有类似的,但我觉得他有很多细节做得不够好。我觉得他冲动的成分大于理性,同时他的英语口音比较重,普通话也不标准,所以退学出来立马面临的就是生存的问题,他无法像我一样退学出来至少能当老师。我给他建议的是先练好普通话和英语发音,然后再退学。

可是他还是没有听我的劝说,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办理了退学手续。退完学了才告诉我。我当时很郑重的跟他说了普通话与英语发音的问题,并且告诉他,我很乐意他成为海豚俱乐部的核心成员,但在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我是不会让他讲课的。他也同意了我的条件。不仅如此,他又交了一笔钱给我,他说他要成为合格的海豚俱乐部核心成员,希望我教给他一切必须的本领。

我完全被他的诚意打动了。于是开始全面培养他的综合能力。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编程、科普、催眠、英语语音语调、普通话……我告诉他,不要叫我老师,而是叫我教练,因为我是带着他练,人生的提升还是要靠自己,不是别人能教会的。

起初,我们的约定没有问题。可是高宇是一个上进心极强的人,这也决定了他容易心急。常常问我什么时候才能给他安排讲座让他磨练磨练,或者给他安排一些课程去教。但我始终认为他还不够好,不能安排这些事给他。

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同意之后,他觉得我是不认可他的。我也明白不给他机会锻炼的话永远无法成长起来。于是刚好有一次山东那边又找我要老师,我把高宇派过去了。其实我心里非常担心,因为我觉得张士杰比高宇的英语发音和普通话发音都要好,还有教学经验,结果去了那边发生了那段不愉快的经历。高宇去了会不会又有类似的问题出现呢?

63. 瓶颈

从2006年底到2007年初的这半年时间里,我们一直比较艰难又快乐地发展着。或许有些人在讲创业故事的时候会用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当时如何如何地苦,我们如何如何地痛定思痛,我们如何如何地克服多少艰难险阻,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成功了!

可是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样说的人大多都是骗子!

至少也是无意间做了骗子!

因为你从他们讲这些经历时所流露出来的眼神可以看出来,他们是很向往这样的时光的,他们是很享受这样的经历的。因为这样的经历一点都不痛苦,相反,是无比快乐的!

我不想学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为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多么坚强、有毅力的创业者形象,而大肆渲染曾经吃过的苦。我会老老实实地说,这个时期的经历是我无比幸福、快乐的时期。

我们常常在破产的边缘,没有钱吃饭的情况出现过好多次。但每次都非常神奇地有学生找我们报名,交了学费,然后我们又能维持一段时间。我们有时会一下招到好几个人,手头马上宽裕了,这个时候我们不会把钱存下来,而是留一部分生活费之后给俱乐部添置一些东西,比如电脑、图书之类的。

我在那时候对于人生就是以一张由无数节点互相联结而成的大网的形象在看,我不做太多的规划,永远坚持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真诚对待每一个人,以确保当前的节点是最完美的。只有这样,我才能积累一个个完美的节点,这些节点又共同能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势,让我们往更好的方向走去。更重要的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不断地在验证着这个观点。

就像塞改第一定(世界第一等)里唱的那样:人生的风景亲像大海的风涌,有时猛,有时平,亲爱朋友你要小心……

我们在顺势走了一段之后,马上就遇到了新的问题,把我们往波谷拉。现在回头来看,一切很清晰,可是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也难免被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波浪带着起伏了。

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好。所有的事情都在欣欣向荣的前进着。

可是随着学员数量的增加,事情越来越多。我一直以来事必躬亲的做事方式越来越不现实了。由于我比车头要早一年进入社会,大家潜意识中默认了所有事情我来主导。而我自己也从贴海报,到演讲,到收费,到教课等等,每个环节都要亲自上阵。可是慢慢地我的精力就已经顾不过来了。

我跟车头商量,让他来分担一些场次的讲座,我因为综合经验多一些,可以多做一些策划、外联方面的工作,演讲和讲课以他为主。可是车头现在对自己的信心还不充足,演讲对于他来说还是挑战很大。其实我完全觉得他有能力做演讲了,只是强推不是我愿意的。最后的结果就是他多带一些课,其它的事还是以我为主。

这样的安排在一段时间内缓解了一些我的压力。可是越往后越不行了。毕竟靠一个人的精力还是忙不过来的。在这期间有好几个学生主动帮我们分担了很多工作。有的帮我们发传单,有的帮我们贴海报,还有的帮我们联系学校的社团、学生会,我心里对他们非常感激。因为他们不但不要报酬,还交学费给我们。我有好多次跟他们聊天表示我非常不好意思收他们的钱,可是他们却安慰我,说与其把钱交给学校,还不如全交给我们,因为只有在海豚俱乐部才感觉真正学到了东西。

我那时候对这种状况非常纠结,一方面我能清楚地知道,这几个帮忙的学生对我们是完全信任的,对于我说的话没有任何质疑;另一方面我也了解人性的弱点,在认同的时候没有任何问题,一旦心里对某人或某事产生了芥蒂,就会有完全相反的看法。我所说的话就很有可能被认为是极度虚伪的,在一些所谓世故的人看来,我简直就是一个大忽悠。所以我心里常常感到不安,他们越是这么地信任我,我就越感到危机重重。简化一点来说,就是我说的和做的不一致,声称反对商业化,却又在收着钱办培训。如果我真是为了挣钱的目的来做培训反倒更容易一些,可以明目张胆地做商业化的事情,心安理得地收学费。我收着学费,还说不做商业化,对于不认可我们的人来说甚至会说出更难听的话,诸如“既当XX又立牌坊”之类的。

于是,在现实中精力不足与内心不能平静这两重压力下,我觉得无比纠结,想要尽快把一切理顺,否则自己承受不了的。

62. 总算开动了

回到北京后,我就开始思考从何处着手来启动这件事呢?我了解当时有些类似的师资中介,对于师资质量很难保障的。要有保障就得有测试与培训,如果是要做培训的话势必有成本产生,那就需要自己有钱免费培训或者让应聘者来交钱。前者的风险太大,培训完了之后老师可以自己找到工作;而后者其实相当于开培训班,还是需要把摊子铺开去做的。相当多的这类机构采用简洁的方式,招聘老师时做一些简单筛选,然后直接收押金以保证稳定性,再把这些老师输送出去。其实这样是对用人单位不负责,所以也不是一个能长久做下去的模式。

想来想去,看来摊子还是得铺开了。还是要先踏踏实实地做好培训,再从培训出来的人才中选拔合适的人选培养为合格的老师,接下来再考虑输送出去。虽然这个过程肯定会比较长,但这是健康的发展模式。前期培训的时候收取学费能使我们自己生存下去,选拔出来的人才我们利用自己开设的课程进行练手,不用交押金之类的,如果我们经营得不错还可以发工资,这样再派出去之后也不用担心稳定性,因为跟我们已经建立了长久的关系了。

想通了就立刻行动。十一的假期错过了,我们还可以开周末班、平时班的,之前想用贴海报的方式等人来打电话咨询不大行得通了,那就用自己擅长的吧,去大学做讲座,通过讲座提高我们的知名度,然后再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加入我们。

于是我和车头开始行动,车头设计制作宣传海报、条幅等东西。我在大学做英协会长的经历让我对于办活动非常了解,我开始跟周边几个大学的英语协会联系,我知道协会的人最讨厌商业味特别浓的活动,所以我再三保证纯粹以公益讲座的形式开展,并且给一些没有多少协会管理运作经验的学生帮忙出主意,这样一来大家都很乐意为我们办活动。

我的讲座主要以英语学习方法和我的经历两大模块为主,一方面告诉学习者怎样才能轻松学好英语,另一方面用我的经历来做为佐证。周围几个学校讲了一圈下来,反响很热烈,协会的人也对我们完全信任,承诺以后尽可能多给我们办活动。只是有一点,招生情况不太乐观。之前在XX英语还是有品牌的影响力存在的,自己做的时候只能凭借一己之力来打拼了。

虽然只招来几个人,刚够开一个班的,但至少我们的事业算是真正运转起来了。

我在这个时期是非常理想主义的一个人。我内心极度反感教育商业化,可是自己却又要收费办培训班。看着首批加入我们的学生,我心里比较纠结。因为这些学生是在我们没有进行任何商业宣传的情况下主动找到我们,主动咨询我们是否有培训课程的,这是对我们极大的认可。我心里觉得要对他们尽心尽力,等我们有力量的时候要加倍地回馈。教育不能商业化!

第一个打电话给我们并且报了名的学生,在接下来的路上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起初是我们的学员,之后又介绍同学参加我们的培训,介绍来的同学里又有好几个都成了我们之后得力的助手。为海豚俱乐部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的事业终于开始走起来了。最初的那几个月里,我和车头都有非常直观的一路上升的感受,从我们租下这套房子时空荡荡的样子,一点一点地里面的东西越来越多,人气也越来越旺。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事业也越来越有信心,虽然没有多少钱,我们就跟生活在共产主义的世界里一样,大家一起劳动,一起收获,再苦再累都是快乐。

我们自己的要求很低,只要有钱吃饭,交得起房租、水、电、燃气、宽带费就可以。我们每天都是充实的、快乐的。因为我们是以俱乐部的形式来做事的,所以除了上课之外,所有的学员都是我们的会员,他们可以随时到我们这里来,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在我们这里免费上网,甚至可以一起做饭吃。

而我们几个创业者自已定位为海豚俱乐部的核心成员,其他所有人都是会员,我们核心成员负责俱乐部的运转,以及开办各种课程与活动。

61. 连连看

这么一折腾,我们立马面临的不是如何创业了,而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怎么算剩下的钱都不够做任何事情的。我忘了当时到底还剩下多少钱,总之少得可怜。一起步立马就面临这么大的危机,弄得我们措手不及。原本打算办一次十一假期的集训,由于跟那个女的折腾了半天结果又不合作,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自己办十一集训的可能性已经完全没有了。

我们跟山东那边联系,想尽快推进一下师资培训的事。对方说还有几个老师没到位,同时现在马上面临十一集训,师资紧缺,正想叫我们几个过去先把集训带完再说。新老师还没有稳定下来,教学能力更不敢保证,他们不希望学校的名声受到影响。师资培训的事还是先搁一搁。

人想要的往往不是在当时的现实下立马能做的。

我开始思考,接下来的路到底要怎么走。我这时想起了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那场著名的演讲,翻出来又看了一遍。我突然好像明白了什么。尤其是他提到的connecting the dots的观念,我也开始尝试把我人生中看似不起眼或者不相关的点给串起来,我发现我的人生其实是有故事线的。曾经的经历,无论多么辉煌,也无论多么痛苦,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时候我无意间看的书,做的事,学到的东西,在以后的某些点上全都被用到了。

人的经历好像是在一张巨大的网上点亮一个个节点,每个节点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哪个节点不重要,我们就是在一个一个的点之间跳来跳去,直到走了很长一段路之后,我们回头一看,原来这些点全都串起来了,形成了我们的宽阔的人生轨迹。每个节点都好像不愿被抛弃,即使有很长一段时间好像有某些点停在那里了,貌似就要被遗忘了,可是最终它们都会跟后续的点联结起来。使得人生的轨迹更宽阔,也更完整。

这张网是所有生命的舞台,在一个人所点亮的轨迹上常常跟别的生命发生交叉、重叠、平行以及远离,而推进这一条条轨迹前进的有两个力,一个是生命个体自己对每一个节点的选择,一个是点与点之间内在的想要联结在一起的力的总合所形成的势。当这两个力比较相符的时候,人生就会变得非常顺利,人也会变得非常快乐;相反,当个体对节点的选择与之前所有节点所共同形成的势所指的方向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沮丧、痛苦。

从那时起,我开始慢慢地学习如何顺应事物发展的势。

当下的势已经比较清晰了,我们只需要顺势而为就可以。所以我答应了十一去山东先带一期集训再说。对于以后的事情,不必有任何的担心,所有未来的点也终会像过去的那些点一样,稳稳地联结起来的。我们只需要保证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尽可能做到最好,这样我们才会积累起一个个漂亮的点,等联结起来的时候,才会有漂亮的、精彩的人生。

十一假期到了,我们一行三人再次来到了山东。我们三个人以最佳状态带完了这期集训。感觉这是我们这几年来带得最轻松、最快乐也是最有效果的一期集训。因为没有了XX英语公司里那种氛围的干扰,同时在教学上我们自己可以决定,我们可以不拘泥于XX英语的教学方式,把我们这些年来积累的各种教学方法与理念自由地发挥出来,老师教得爽,学生学得爽,感觉非常地痛快。

集训完了之后我开始跟这边的校长谈师资培训的事。当面谈了之后我才渐渐明白了,原来他们真正想要的并不是师资培训。他们更希望的是我们几个人能留在这里教课。主要原因是当地确实很难招到合适的人选,稍微优秀一点的都不愿留在本地发展。因此即使我们给做了培训,很有可能他们也留不住,反而增加了接受培训的当地老师产生到大城市去发展的想法的可能。所以,这么看来做师资培训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保险的事情。

明白了他们的想法后,我也想明白了,其实不光他们这里是这种情况,其它地方的分校面对的都是相同的问题。以前设想的师资培训的事情,现在看来还是想得太简单了。

我倒是没有轻易就放弃这个计划,我又想了一条方案。既然好的老师不愿意在小城市发展,那我何不在北京搞一个师资培训与输送的机构呢?我在北京招老师很方便,培训完了之后立马就有工作机会,对于接受培训的人来说更有吸引力。当我的老师资源充足的时候,我可以随时调动老师,以解决各地缺老师的情况,跟老师多渲染一下除了可以工作挣钱外,同时可以免费到各地旅游的好处。越想越觉得这个想法比之前的直接做师资培训的事更靠谱。

于是我跟两位校长谈了我的这个新想法。但他们对这个事也不报乐观的态度,他们更希望的还是我们能留下来。我再三的表明我们不可能留下来之后,他们勉强同意了我的这个设想,也不再多做挽留了。

我们再次回到北京,又带回来新的想法,我觉得果然印证了connecting the dots的这种思考方式。只是当时的我,没有想到,这个想法同样还是想得太简单了,并不是那么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