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年前(1879年)甘肃武都8级大地震

“……

忽然大地声如吼,城倾屋裂无处走。

第宅簸摇避山野,山崩活葬深崖下。

夫觅妻兮父寻子,哭声震天天不理。

可怜阶州十万齿,三万余人同日死。”

注:在清朝时,武都名叫“阶州”。

小时候听人说过,我们家很久以前发生过大地震,下图中是白龙江以北的城区,听说是当年地震时山体滑下来之后建起来的。

但是今天我才偶尔在网上看到1879年的武都大地震震级是8级!去年的5·12大地震让我对这样的地震有了直观的感受,并且汶川离武都也只有200公里左右。相隔129年,发生了两次这么大的地震,并且之前小地震也时有发生。今天回想起来才知道,原来我在地震带上生活了近二十年,还从来没有意识到过。想想都让人感到后怕。

下面是从万方数据里的一篇文章《1879年武都南8级大地震及其同震破裂研究》中看到的:

        近年来,通过艰苦的野外现场考察和室内相关资料的系统调研,对1879年武都南8级大震的震级、震害、烈度分布、同震破裂及其形成该事件的发震构造、形成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本文对武都南8级大震的宏观震中位置、震级及同震破裂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重点讨论了该历史事件同震破裂的分布范围、破裂类型、规模及其形成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武都南地震的极震区主体位于甘肃东南部的武都与文县之间,且靠近武都南,为一呈北东东向展布的椭圆形,长轴长约70km,短轴长约30km,宏观震中位于极震区东部的堡子坝附近.(2)极震区内分布有3条向北东撒开,向南西收敛的同震破裂带.(3)主破裂带西起哈南白水江,东至固水子、透坊、稻畦子一带的白龙江沿岸.(4)同震破裂主要由地震裂缝、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震滑坡、堰塞湖等构造类型组成,其中以滑坡现象最为突出,保存也最为完整.(5)根据同震破裂的产生部位、几何结构和形成机制,可认为武都南地震的同震破裂带是在哈南-稻畦子-毛坡拉断裂带左旋走滑兼倾滑活动作用下形成的.(6)根据同震破裂的规模及发震断裂运动量实测数据,可以确定武都南地震震级已达8级.

下面是新华网上的文章片断:

……

    由于岁月久远,当年的知情人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刘先生通过大量的资料再现了当时的情形。

    武都地处青藏高原的东侧边缘,这里山大沟深,地形情况极其复杂,是甘肃唯一的具有河谷亚热带气候及其生物资源的森林景观区,境内的白龙江是我国地理上南方和北方的天然分界线。这里也是地震多发区。

    "这场地震的震中在文县的桥头、屯寨一带,地震时山谷中响起了隆隆的声音,土雾漫天,片刻间已经房倒屋塌了。"

    受制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地震消息传播得非常缓慢。农历八月《申报》、《字林西报》等报纸才有报道。

    八月初三的《申报》报道:"甘肃至关陇一带,三十余厅州县,同时大震,自五月初十至二十二凡十三日始定。期间伤人口、伤牲畜、坏城郭苑囿,屺衙署民宅不可胜纪。"

    八月初九的《申报》报道:"东至西安以东,南过成都以南,纵横近2000公里。"实际上据刘先生查阅的资料,远在2000公里以外的乌鲁木齐也有震感,因为当地的史料记载了这次地震。

    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从6月19日到7月1日期间,甘肃几乎每天都能感觉到 轻微的地震,但仅业如此。然而在7月1日凌晨4时许,阶州、文县和西和发生强烈地震,声如雷,土开地裂并有水涌出。城墙、政府机关、祠堂和其他庙宇民房, 不是倒塌在地,就是四分五裂。"

    文县万余民众遇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